1、猩红热的传染源:患者和健康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常不被隔离治疗,是重要的传染源。
2、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由污染的用具、书籍、饮料等间接接触传播。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主要通过皮肤伤口或产道等处感染。
3、猩红热的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由于各型间多无交叉免疫,且早期应用抗生素后使病后免疫不充分,因此,猩红热可再感染。
4、猩红热的潜伏期:1~7天,一般为2~5天。
5、猩红热的临床表现:
(1)普通型猩红热: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峡炎、皮疹。发病第2天开始发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有针尖大小猩红色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少数患者可见带有*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皮肤皱褶处有密集的红点疹,呈皮折红线(即巴氏线)。面部充血无皮疹,同时有“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成为“杨梅舌”。2~5天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2)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3)中*型猩红热:临床表现主要是*血症,中*症状明显,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出血性皮疹、神志不清等,而咽峡炎不重。可出现中*性心肌炎、中*性肝炎和感染性休克。(4)脓*型猩红热:咽峡炎明显,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引起颈淋巴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等,还可引起败血症。(5)外科或产科型猩红热:病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峡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
6、猩红热的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患者可出现中*颗粒。
7、猩红热的病原学检查:
(1)A组链球菌快速检测试验阳性。(2)细菌培养后镜检,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3)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4)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5)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经血清学分群,鉴定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8、猩红热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具备临床表现,同时血常规检查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患者可出现中*颗粒。
9、猩红热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任一项即可诊断。
(1)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等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2)A组链球菌快速检测试验阳性。(3)细菌培养后镜检,为β型溶血性链球菌。(4)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5)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
10、猩红热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同时具备下列条件者即可确诊: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经血清学分群,鉴定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11、猩红热的治疗:
(1)一般及对症治疗。强调卧床休息,病愈后仍应观察至病程三周,以早期发现各种变态反应性并发症。(2)病原治疗应及时应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G,疗程5~7天。(3)中*型、脓*型、外科型的治疗除积极抗菌治疗外,还应给予抗休克和必要的支持疗法,必要时外科处理。
12、猩红热个案病例的报告要求:对于明确诊断的流感病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在24h内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进行报告。
13、猩红热聚集性疫情的报告标准与要求:聚集性疫情是指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1周内,同一班级或宿舍中,发生3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猩红热病例。学校和托幼机构或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现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应报告辖区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
14、猩红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标准与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对于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的疫情,在2h内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本《重点总结》以北京卫生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