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高新区破解城郊发展瓶颈
本报讯(常世荣
通讯员胡天恩
贾玉明
郭连英)人多地少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是张家口市高新区农村的发展难题。但目前他们已突破了这一瓶颈的束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腰包也一天天地鼓了起来。今年前10个月,该区村民人均收入4658元,同比增长13.1%。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探索出了发展经济的新途径。
村民失地不失业,变作职工和股东。
柳树屯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人均耕地所剩无几,难为农业经济。为此,该村发挥区位优势,盘活土地资源,采用入股、拍卖等形式,筹资1700多万元建成了万博大市场,发展成为全区的商贸中心。这家商场除了承担村里几十名工作人员的开支外,还解决了120多位村民的就业问题,负担起全村272位60岁以上人员每人每月200元的养老金和村民每年近200元的米、面等福利。该村还投资1720万元建成了九龙水宾馆,给村民创造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使村里每月有着几万元的收入。目前,该村在市场、宾馆、清洁队、企业等村集体经济单位中从业的农民有800多人,平均为村里每一户人家都提供了一个在村集体经济中的就业机会。集体经济的壮大给村民带来了实惠,2006年该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302元,跻身全市百强村行列。
是主人也是工人,形成社会新群体。“自从村里建起了蔬菜制种农业园区,我家的3亩地全部租给了天一公司,除了每亩得到450元的租金外,在公司打工每亩每年还可收入800元,旱涝保丰收,比自己种地效益高出一倍多”。说起村里的农业园区,南庄村的张大爷乐得合不拢嘴。为了调优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南庄村将有一定科研、生产、生活条件的旧农业园区进行资源整合,投入10余万元建造了恒温库,重新修建了大棚,用水泥硬化了道路,并将园区租赁给北京的天一公司。该公司引进美国文图拉芹菜、骑士甘蓝等国内外新优品种,注册了“天一牌”商标,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00多名出租土地的农民还可到公司打工,成了既是主人又是工人的两栖农民。
兴办专业合作社,规避风险增效益。陈家堡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白菜之乡”,因种植结构单一多次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为此,该村组织17户村民入股,出资50万元,在全区建起了第一家生产合作社——张家口北国蔬菜生产合作社。组织起来的农民增强了规避市场风险和适应市场规律的能力。今年,合作社种植了50亩生姜示范田,从山东聘请技术员做指导,实现了亩产生姜4000公斤,亩收入近万元的收益。合作社又与山东一家生姜加工企业联系到2008年的生姜扩产订单,超前解决了销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