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鼻窦炎专科医院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单眼伤风鹦鹉热
TUhjnbcbe - 2024/6/14 18:21:00

鹦鹉热在全球鸟类爱好者中广为熟知,此病的病原微生物为鹦鹉热嗜衣原体,是一种非常小的细菌,约为0.5微米。不仅仅是鹦鹉会感染,报道有超过种鸟类都会感染此病。由于此病的传播物种广泛,所以很多种类都可能成为带毒传播者,包括鹦鹉、鸽子和水禽,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进行传播。

但这是一种在人类中并不常见的疾病,每年美国的报道不超过例。临床上没有症状的鸟类身体里也有可能携带有该病。这种亚临床状态的患鸟可能导致人类感染。患有鹦鹉热的人会有周期性的高烧和类似病毒感染的症状,严重病例会出现肺炎。

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及对鸟儿的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此病的传播风险。如发生相应症状,在医院就诊时告知医生家中饲养鸟的情况,有助于医生诊断检查。

鹦鹉热嗜衣原体病,临床兽医常称为鹦鹉热。多年来这种细胞内病原微生物已经被广泛研究,开展了针对包括鸟类、人类和其他动物感染的研究。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诊断能力和动物的健康,同时也为保护人类免受感染。抗生素和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使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性的影响有所减小,但针对患病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诊断和治疗仍困难重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已经能够解开一些难题。最近的科学研究在分类和诊断鹦鹉热衣原体病方面也有新的进展。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美国)也发表了关于控制鹦鹉热嗜衣原体感染人类和宠物鸟的流程。

衣原体科分成两个属:衣原体属(沙眼衣原体,鼠衣原体,和猪衣原体)和嗜衣原体属(肺炎嗜衣原体,兽类嗜衣原体,鹦鹉热嗜衣原体等)。衣原体属典型种类是沙眼衣原体,而嗜衣原体属的典型种类是鹦鹉热嗜衣原体。

鹦鹉热的表型包括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在临床上可能出现的症状主要为呼吸道症状,具体包括:呼吸窘迫、眼鼻分泌物多、食欲不佳、呕吐、返流、绿色稀便、也有出现神经症状,包括震颤、斜颈,繁殖期母鸟可能出现产蛋下降或停止,急性型甚至可能在没有表现出任何预先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

由于鹦鹉热的病原体属于亚细胞结构,我们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到。所以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目前可对鹦鹉热进行的实验室检测的方法主要为两类,1.通过扩增核酸(PCR)检测方法检测鹦鹉热嗜衣原体基因;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鹦鹉热嗜衣原体抗体滴度。

上述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但目前在大陆鸟类临床上开展相关检查尚有一定难度。在临床上结合症状及一些检查指标的改变可能提示有潜在鹦鹉热风险,这些指标包括:WBC50,/uL、异嗜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增高、血清生化指标可能伴随AST、LDH、CK、BA不同程度的升高。X光影像学及内窥镜检查,可能存在肺炎、气囊炎、前胃扩张及脾脏肿大。对于存在上述问题的病例可以考虑取样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鹦鹉热嗜衣原体检测。

对于确诊病例,多种抗生素可以用于控制治疗鹦鹉热,最为常用的是多西环素。然而很多因素影响药物治愈鹦鹉热的成功率,包括个体患鸟的体况、发病严重程度及其他并发症的情况、是否给予足够剂量和疗程的药物。同时建议整个治疗过程全程接受兽医师的指导及定期复查。另外,治疗期间应减少钙添加剂的使用,以减少钙螯合多西环素。鸟医G的临床确诊病例的治愈率在90%以上。

再回到开篇大家的担心。鸟医G个人诊疗统计中,每月平均约1例确诊鹦鹉热病例,在鸟医G统计的整体发病率不足1%。而且所有确诊病例和宠物鸟主人的沟通中,仅有一人有出现过莫名的发热症状。所以无需过于紧张。关于鹦鹉热的预防鸟医G有以下建议:

不要接触陌生鸟类。

每年为宠物鸟进行体检。

每周至少2次对饲养环境进行清洁及消毒。

近期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人的发热病例第一时间会隔离及检测核酸,往往可能忽视鹦鹉热的筛查,如果有接触鸟类的病史,务必告知接诊医生,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一定不要自己在家使用退热药物,以免耽误病情诊断及治疗。

1
查看完整版本: 单眼伤风鹦鹉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