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风活洛清气肃鼻,荸荠冰硼清窍外用
耿鉴庭(~)
中医院
慢性单纯性鼻炎,以学龄儿童为多,常常流涕、鼻塞交替出现,常是卧侧不通。检查鼻黏膜充血,或红或紫或暗,下甲见到增大,容易伤风感冒,感冒1次,就加重1次,这种患者,脉多显滑象,若在伤风感冒时,脉多浮象,舌常布黏滑苔。感风时,即头有微痛。
肥厚性鼻炎患者患鼻炎时间往往已经很长,自觉症状是通气欠佳,检查见下鼻甲肥大,黏膜增厚。说话有瓮中音,鼻涕不一定太多,舌有黏厚滑苔,嗅觉也有障碍。
我治疗鼻病,是外治为主,内服为辅,都是根据传统验方,又须经过辨证论治,加上生活起居方面的注意,综合治理,收效甚佳。
慢性单纯性鼻炎、轻度肥厚性鼻炎和慢性上颌窦炎,其大都病因肺气不充,卫气不固,易为风寒所袭,气不温煦于颜面,血亦因而失其畅达,若不能及时治疗,则成慢性。
治疗法则:散风通络活血,清肺与大肠。倘若伏风较重者,入手便须先散其伏风。外治则清其局部,通畅气机,使浊涕易于排出。以清气肃鼻汤为主。
清气肃鼻汤
近根丝瓜藤(切断晒干,微炒)15g,*芩12g,金莲花10g,甘草6g。
以上为基本方,水煎服。
若交替鼻塞者加菖蒲6g,路路通6g;
若流涕较多者,加桔梗10g,白芷10g;
若兼有头痛,加川芎10g,蔓荆子10g;
若是肥厚性,加土贝母10g,白蔹10g,芙蓉叶10g;
若黏膜色赤,加紫草6g,丹皮6g;
若在冬季,且遇寒即重,而舌脉均显寒象者加鹿角屑3~6g,或再酌加辛夷亦可。
外治:用秘制清窍散(荸荠粉、硼砂、冰片等)吸入鼻内,可两侧交替吸用。
医家小传(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耿鉴庭(~)著名耳鼻喉科专家、医史学家、文献学家。年10月15日生于江苏扬州六代中医世家。其父耿蕉麓为扬州著名儒医,名噪大江南北,犹以医德望重乡梓,所居里巷,名之为"耿家巷"。先生幼承家学,十四岁即完成儒学经典教育,后专习医学,遍读医宗经典并随父应诊,打下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18岁开始独立应诊。20岁复入江苏省立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学习,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成为中西医兼通的医生。
耿鉴庭先生是一位有近70年临床实践的著名中医,他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早年在扬州行医期间,以中医辨证施治为主,辅以西医手段,内、外、喉科兼治,在扬州医界独树一帜。每日应诊者多至百人,疗效斐然,活人无算。耿氏医道,以治病救人为本,贫病者施诊施药,从不计较报酬。每有夜半敲门求诊者,无论寒暑,无论贵贱贫富,即刻赴诊,以解危急。医风医德,乐善好施,有口皆碑。先生进入中医研究院以后,从未脱离临床,参加过多种医疗协作,曾被派赴酒泉钢铁公司和北京顺义深入基层为工农服务,赢得了患者的爱戴。医院后,专攻耳鼻喉科。因此,在中医治疗耳鼻喉科方面颇有建树,先后编写了《喉科正宗》《咽喉科传灯录》等书,详细介绍了耿氏喉科的特点。尤其在医治急症、大症、重症、危症方面,有独到之处。他治疗急性会厌炎有高度成就,使大量患者免遭插管及气管切开之苦。在鼻病方面,他创立了鼻科汤液十二法,并著有《中医中药防治鼻病》一书,将鼻病治疗系统化,规范化,为中医鼻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生对耳病也有相当的研究,尤其对中*性耳聋,提出了以补肾解*为治疗大法,取得了可贵的成就。为了有效地推广和交流耳鼻喉科学术成果,先生筹组了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会。
耿鉴庭先生应诊之余,于文史方面涉猎颇广。在目录学、训诂学、金石学、古器物学、文物考古方面均有相当研究。对扬州文献、文物的搜集、保护不遗余力。其中,尤对医药文献、医药文物更加注意,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也做出重要贡献。他以中医研究院创建时所集的中医古籍为基础,发起与北京图书馆协作,把全国60多家图书馆珍藏的中医书,编成全国第一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特别是他在改革开放以后还主编了《广陵医籍丛刊》,遍收扬州医家及流寓扬州的外籍医家著作的各种刻本与稿本,在每项著作前都加入题跋及序,使扬州地方中医典籍的特点及成就得以宏扬,从而开中医地方典籍出版之先河,丰富了中医典籍的宝库。70年代末,经先生多方奔走,艰辛努力,在陈翰伯、王子野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医古籍出版社,先生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为中医古籍整理出版作了大量工作,从而使中医孤、善本的搜集整理编纂工作走上专业化、系统化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眼底病鼻塞口疮卷》/单书健编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杏林墨香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