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张氏中医鼻炎专科已传承四代,辩证论治,因人而异,采用中药内服外贴的方法,结合单方验方治疗。
第一代:李张氏,一九零二年三月初十出生,一九二三年嫁于邻村张博,一九六五年逝世,享年六十三岁。李张氏擅长苍耳子治疗鼻炎和感冒,传授与长子妻孟张氏及孙子张庆雨。李张氏以其专治鼻炎的技术,为临近的村民接触了病患,同时也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经常为李张氏送去粮食等。
第二代:孟张氏,年嫁于邻村,随婆婆学习研读*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深有心得,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医德高尚,视病人如亲人,以治病救人为先,随时随诊,深得患者爱戴。
第三代:张庆雨,在母亲言传身教、深深掌握鼻炎各种方法,外用内服以及辩证运用。
第四代:张景侠,女,年出生,*员,是宿州市萧县大屯镇土山行*村卫生室的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年考入安徽省宿州地区卫生学校,年在土山村卫生室开始接诊鼻炎病人,至今已有人次,其中鼻炎病人详细资料余份,拥有精湛医术,服务家乡一方百姓。工作中,她先后荣获“萧县优秀乡村医生”、宿州市“群众最贴心的签约医生”等称号。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打铁还需自身硬,她自幼酷爱中医,在李张氏中医的言传身教下,刻苦钻研中医基础理论,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她多次反复在自己的鼻腔上做实验,然后涂上药粉观察疗效进行详细的记录。经过反复的试验,不懈的坚持,最终研制出适应不同症状鼻炎的鼻炎粉、鼻炎油、鼻炎贴等系列鼻炎特效药。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二十余年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0%,医院无从下手的鼻炎患者。
她始终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唯有努力和付出,才有疗效,才有回报。通过努力,践行了她为中医传承发展而尽微薄之力,也见证了她的座右铭。
在李张氏的言传身教下,她认真辨别各种类型鼻炎:
①过敏性鼻炎:流鼻涕、打喷嚏、鼻塞、鼻痒、耳痒、眼痒。
②慢性单纯性鼻炎交替性鼻塞、晚上加重鼻涕多、无嗅觉影响。
③药物性鼻炎双侧持续性鼻炎,鼻内干燥不适,有长期滴鼻药使用史。
④慢性肥厚性鼻炎双侧持续性鼻塞鼻涕少,可能伴有头痛、耳鸣。
⑤干燥性鼻炎鼻内发干,鼻涕减少发痒,灼热感常诱使患者挖鼻,引起小量鼻出血,嗅觉一般不减退与职业环境有关。
⑥萎缩性鼻炎及咽部干燥感,鼻塞、嗅觉障碍、恶臭、头痛、耳鸣、耳闷。
⑦鼻息肉持续性鼻塞,鼻涕倒流、嗅觉下降。
⑧急性鼻窦炎持续性鼻塞,鼻涕倒流、嗅觉下降、脓鼻涕、头痛大热。
⑨慢性鼻窦炎多为交替性鼻塞,脓鼻涕、鼻涕倒流、嗅觉减退或丢失、头胀伴耳咽影响视力等症状。
⑩鼻中隔偏曲持续性单侧鼻塞,鼻出血头痛
?鼻出血多为鼻腔,鼻窦疾病,鼻中隔偏曲;单侧出血,间歇性少量出血,外部环境干燥。
?感冒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兼有全身不适发热,畏寒乏力,四肢酸疼等症。
如今鼻炎是多发病、常见病。青少年会由于鼻炎引起鼻塞,头疼等症状,造成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及学习成绩显著下降;成年人患上鼻炎,家庭事业都会受到影响;老年人患鼻炎夜间很容易引起猝死的隐患。中医常规辩证治疗如下:
①邪滞鼻窦主症:多因感受外邪而发症,交替性鼻塞或鼻塞时轻时重,鼻涕稀或粘,鼻粘膜充血或肿胀,对血管收缩剂敏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减弱。
治法:祛邪通窍
方剂:苍耳子散加减(炒苍耳子10g、辛麦10g、薄荷6g、白芷9g、葱白3寸、绿茶适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苍耳子、辛麦、白芷疏风通窍,薄荷宣肺散风热,葱白升阳通气,绿茶清水降浊,加减风寒偏重加荆芥、防风、蒿本、细辛等,风热偏重可含桑菊饮加减,湿邪稽留加藿香、羌活、苍术,木通炒苡仁等等,以化湿祛浊。
②气滞血瘀主症:鼻塞持续日久,鼻音重浊,嗅觉减退。鼻甲暗红,硬尖,肥厚,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舌暗红,或有淤点,脉弦细或涩。
治法:调和气血,行淤化滞。
方剂:当归芍药汤加减,当归12g、白术9g、赤芍5g、茯苓5g、泽泻20g、*芩9g、辛麦花9g、菊花12g、地龙9g、甘草6g、薄荷9g、川芎9g,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当归、芍药、川芎补血活血,白术、泽泻、茯苓健脾祛湿,辛麦花、白菊花、薄荷、疏风通窍,*芩清肺利鼻,地龙利湿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肺气虚加*芪、诃子以补肺敛肺,热重加木通以清热祛湿,头痛加白芷、蔓荆子以祛风通窍。
③脾虚湿困主症:鼻塞流涕反复发作,涕稀或稠,检查见鼻粘膜肿胀,色淡红,全身可伴有自身乏力,纳呆便溏或头痛、头晕、嗅觉减退说话鼻音重,舌淡红,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祛湿,祛风通窍。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苍耳子,白芷、藿香、*参/太子参各15g、白术10g、茯苓15g、薏苡仁30g、山药20g、炒扁豆15g、炒苍耳子15g/白芷10g、藿香8g、灸甘草6g。
方解:本方以*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薏苡仁健脾祛湿,炒苍耳子、白芷、藿香祛风通窍,灸甘草益气调和诸药。
加减:鼻塞甚者,加石菖蒲、路路通以加强散结通窍,鼻涕粘稠夹*涕者加*芩、菊花以清热。
张景侠医师治疗鼻炎着重健脾、润肺、滋养肝肾为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因人制宜,辩症术因,采用家传秘方,结合个人经验,积累总结出如下治疗方法,对于各类鼻炎,均能做到应收取效。
①阴虚肺燥主症:鼻燥咽干,鼻涕*稠,涕中带血丝,咽痒咳嗽无痰,讲话乏力,检查见鼻甲萎缩,鼻腔宽长,有大量*绿痂皮,鼻咽及咽后壁粘膜充血,干燥发亮或有少量薄痂,舌红,苔少薄*,脉细或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方剂: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15g、杏仁10g、生石膏15g、*参15g、阿胶12g(烊化)、枇杷叶10g、麦门冬10g、甘草5g、生地*15g、石斛15g、桔梗6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参、麦门冬、甘草三味中药为《金匮》麦门冬汤主药,功能生津润肺,补益脾胃,培土生金,专治津液亏损,肺虚而燥者,阿胶补肺养阴,杏仁、桑叶、枇杷叶宣肺清热,生石膏直泻肺炎,加入生地*、石斛加强清热生津养阴,桔梗排脓引药上行,综合全方具有养阴清热,生津润燥,益肺利咽之功效。
加减:若脓痂多有恶臭者去阿胶,加地骨皮、鱼腥草以清肺热祛臭秽;易出血者加白牙根、牡丹皮清热凉血止血;咳嗽有痰加川贝母润肺除痰。
②肝肾阴虚主症:本病日久,后期常见鼻干燥而稠痂不多,但有血丝,严重看鼻甲萎缩可影响鼻部外形塌陷、咽干舌燥,眼睛干涩,耳鸣失眠,检查可见鼻甲骨明显缩小,干燥充血,舌质干红,苔薄*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益气生津
方剂:益肾润冬饮:沙参12g、麦门冬15g、当归10g、生地*20g、枸杞子10g、川楝子10g、茯苓15g、太子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沙参、麦门冬、当归、生地*、枸杞子生津补血,养阴清肺,滋养肝肾;川楝子疏肝理气,太子参、茯苓益气生津,健脾和中,全方具有柔肝健脾,滋水涵木,益气生津功效。
③肺肾阳虚主症:鼻干咽燥,涕痂带血,嗅觉丢失,鼻出臭气,兼有头痛,记忆力减退,手足心热,腰酸耳鸣,检查见鼻腔宽大,粘膜枯萎,鼻甲萎小,*绿涕痂,塞满鼻腔,甚者鼻梁塌陷,舌质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阴补肾,益肺。
方剂: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15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生地*15g、熟地*15g、玄参15g、当归15g、白芍15g、桔梗9g、甘草6g、川贝母6g、*芩9g、白茅根15g、丹参15g,水煎服日1剂。
方解:方中以百合、二地滋肾润肺为主药,玄参助百合以润肺生津,玄参助二地以滋肾清热为辅药,当归、芍药养血和阴,川贝母、桔梗消痛排脓,清利咽喉,为使药,全方合用,可起滋肺生津,滋阴补肾的作用,使虚火自降,诸症自愈的目的。
加减:鼻干咽燥明显着加玉竹15g以润肺生津,*绿涕痂较多着,可加蜂房18g、冬瓜仁20g以祛腐浊。
声明: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如盲目试用,产生后果自负,本